<
y6h1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寒门枭士 > 第二百五十四章 太学年考
    各位抱歉!这一章我是定时发送的,结果手误,定时到明天下午五点,向大家道歉!再道歉!

    ======

    太学的年考在太学生们的忐忑不安中拉开了序幕,天不亮,李延庆便来到了潜思楼,这里是太学上舍生的考试专用楼,太学的年考和科举一样严格,所有的考生都要沐浴更衣,换上一身宽大的儒袍,然后在行礼面前行礼,这才进入考场。

    考场不是贡院式的格间考场,而是大堂,一座大堂可以容纳一百名考生同时进行考试。

    因为考试人数比较少,升中等生的上舍生一共只有一百五十人,包括去年没有考过的部分太学生,所以不需要事先发放考号之类,考生几乎都认识,大家在门口拿到一张临时座号,便前往自己的考位。

    此时天还没有亮,大堂上灯火通明,李延庆拿到的临时座号是丁十二号,是第三个考场,左边最后的一个座位,桌子颇为宽大,桌上已经摆放好了笔墨纸砚,和省试科举一样,每个考生只有两张稿纸,这是要求考生直接在正卷上答题。

    按照惯例,考试内容是贴经三道题,墨义五道题,还有杂考约二十道题,最后是作诗一首,考六个时辰,总字数大概在七千字左右,每个时辰大约一千字多一点,中午会提供一杯茶和几块点心,给考生一刻钟休息时间。

    从考试的量来看,和省试科举持平,但上舍生考试难度却是被公认超过省试科举,其中最关键的一点,是你不知道考试的范围是什么,尤其是杂考的二十道题,更是诸子百家无所不考,尤其喜欢考各种冷生僻的内容,这就要求太学生有大量阅读。

    不过今年只是李延庆的第一次中等生考试,如果考不过他明年还会有一次机会,这时,考官在上方宣布着考试规则,李延庆端坐在桌前,他却有点走神了,脑海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,那个只有六岁的孩童被带着师父面前,忐忑不安地等待师父询问。

    “告诉我,你为什么要读书?”

    原以为自己的回答会与众不同,不料他最后的选择还是所有人一样,或许这是一种融入,或许这只是一个起点,他和他们选择的路会不同。

    “当你走过平原,你会快看见一望无际的大海,或许到那时,你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?”

    ........

    李延庆轻轻闭上了眼睛,心中悲伤地叹息一声。

    这时,考卷发下来了,考官轻轻敲了敲桌子,将李延庆的思路从回忆中拉了回来,考卷有两份,答题纸有六张,第一份卷子都是考三经新义,难度不大,关键是第二份卷子,

    第一题估计便将很多人难住,‘故立天子以为天下,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。立国君以为国,非立国以为君也。立官长以为官,非立官以为长也。’要求破题阐述。

   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好天下,并不是设置天下来为天子一个人服务;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,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;设置官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,并不是设置官职来为长官个人享乐。

    字面意思很简单,但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,也就无从答题。

    这句话李延庆是看过的,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慎子在著作《慎子》中的一句话名言。

    李延庆沉思片刻,提笔写道:‘慎子以千年前之名言以警示后人,故武德九年,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上《大宝箴》,其略曰:“圣人受命,拯溺亨屯,故以一人治天下,不以天下奉一人。’

    这是太学年考的标准答题格式,开篇必须要点名出处,然后后人如何引用,李延庆便自然而然地引到唐初,武德九年也是玄武门之变那一年,李世民在这一年登基为太宗,用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为何天子。

    李延庆又提笔写道:‘曰贞观之治始于太宗之明,然太宗之明并非其为天子,乃臣子拥戴之明也,始有天子之位,后有天子也......”

    .........

    夜幕中,李延庆和王贵、汤怀在官道上纵马疾奔,呼呼的夜风在他们耳边呼啸而过,一路向北的官道空空荡荡,偶然才有一队赶夜路的商队。

    三人谁也不说话,一路纵马疾奔,次日中午,他们抵达了黄河边,对岸是新乡县,过了新乡,相州就不远了。

    马匹奔跑一夜加一个上午,早已累得疲惫不堪,他们也不急着过黄河,在靠近黄河码头处找了一座茶棚坐下,三人点了十几样小吃和十笼包子,王贵一边啃着包子,一边含糊不清问道:“老李,昨天考得怎么样?”

    李延庆摇摇头道:“不太理想,题目太偏了,我个人感觉就在通过和不通过的边缘上,就看评卷考官的尺度了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太学考试也没什么,关键是科举,你准备了这一年,我觉得也差不多了,老汤,你说是不是?”王贵用胳膊肘捅了一下汤怀。

    “噢!”汤怀随口答应一声,又继续吃他的赤豆糖粥去了。

    李延庆笑了笑,“你这话说得多轻松,要是你当主考官该多好。”

    王贵哼了一声,“要是我当主考官,我就不用为去哪家军营而烦恼了。”

    “去什么军营?”李延庆听出王贵话中有话,连忙问道。

    王贵叹了口气道:“武学是前两年在京城,第三年进军营实干,明年二月我们就要满两年了,然后去军营实干一年,当个小军官什么的,我们都发愁了,不知该去哪里才好?”

    “有选择余地吗?”

    “有四处可选!”王贵道:“河北边境是一个地方,郓州是一个地方,江南是一个地方,还有河东军师一个地方,其实说白,就是对辽国、对西夏、对梁山、对方腊,都是要打仗的地方,四处地方我们可以任选其一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们打算选哪里?”

    王贵看了一眼汤怀,没有吭声,汤怀把粥碗一放,“这有什么不好说的,应该让老李知道才对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有什么事情瞒着我?”李延庆有些不满地问道。

    王贵挠挠头,“不是想瞒你,实在是有点丢脸,我们四个居然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,五哥想回河北,我想去太原,老汤想去打梁山,老牛想去参加灭方腊,你说这可怎么玩?”

    “还有这种事情!”

    李延庆第一次遇到四个人打算分道扬镳了,他对汤怀道:“别去打梁山,高太尉的教训忘记了吗?”

    今年春天,太尉高俅率三万禁军前去镇压梁山军,结果被梁山军打的惨败,三万军折了两万,被俘者不计其数,包括参加弓马十强赛的花荣和关胜都在这一战中被俘,高俅狼狈逃回京城,天子赵佶震怒,直接免去了他的殿前都指挥使之职,责令他在家面壁反省。

    李延庆就是提醒汤怀,不要站在立危墙之下。

    汤怀沉吟片刻,叹口气道:“这件事我打算回家再和父亲和祖父商议一下,听听他们的意见。”

    李延庆知道汤怀从小心机就比较深,恐怕去梁山只是他的借口而已,他实际上另有打算,只是不想告诉好朋友。

    不过李延庆也理解,有的事情属于个人隐私,确实不想让外人知道,他便不再多问,便笑道:“时间不早了,赶紧吃完上路吧!”

    三人加快速度,风卷残云般将桌上吃食扫荡一空,李延庆起身结了帐,三人便牵马向黄河边走去。

    黄河边渡船不少,有专门供人畜共渡黄河的大船,一次可运送数十匹骡马和百余人渡河,价格也不算贵,五十文一个人,牲畜翻一倍,正好有一艘大船要出发了,艄公在船头招呼他们,“三位官人赶紧上船了,位子有空的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时候出发!”

    “你们上船就走。”

    三人便牵马上了船,王贵付了船钱,他找了个机会低声对李延庆道:“你觉得我去河东的选择对不对?”

    “你为什么想选河东?”李延庆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不瞒你说,我家在河东军中有点人情,我们家船队就挂在河东军中,祖父已经和那边打好招呼了,我去河东的条件会好一点。”

    “那不就得了!”

    李延庆没好气道:“既然你家里都安排好了,问我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可我总觉得,不应该和大家分开。”

    “这不是只有一年吗?一年后你们还要回来参加武举的。”

    王贵连连摇头,“不是这么回事,基本上现在去哪里,将来就去哪里了,这是学武的惯例,所以武学才给大家选择,基本就是选自己的未来。”

    李延庆心中一怔,事情居然到了大家要分道扬镳的程度,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和岳飞好好谈一谈了。